中国文物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中国文物报讯(记者 贾昌明)为了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宣部《关于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方案》,由国家文物局、57365线路检测中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举办的2014年“海疆万里行”系列主题宣传采访活动于去年10月中旬启动并于12月初告一段落。十余家中央媒体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以“探源海上丝路,开创蓝色辉煌”为主题,兵分两路深入沿海各地,...[详细]

光明日报:“南海1号”考古进入新阶段

光明日报广东阳江12月24日电 记者鲁博林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获悉,南宋沉船“南海1号”的考古挖掘工作已经进入船内发掘和船载文物提取的关键阶段,并将持续到2015年。此后将有更多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物重现世人。据博物馆馆长黄铁坚介绍,“南海1号”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海船。截至目前,“南海1号”探得船身残长21.58米,最大船宽9.55米,沉船遗址已出土小件器物瓷器标本623件,...[详细]

CHINADAILY:Experts scramble to save ancient ship

Archaeologists and relic experts are sparing no effort to protect an ancient wooden vessel and the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artifacts on board in the coastal city of Yangjiang, Guangdong province. Sun Jian, technical director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aid a mildew deterrent and protective spray are being used at th...[详细]

中国文化报:“南海Ⅰ号”考古有了新进展

中国文化报讯(记者 杜洁芳)从1987年的意外发现开始,世人的目光就从未离开,“南海I号”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每个人的心。这艘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因其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而被考古学家誉为“海上敦煌”,它的发掘可以为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典型标本,同时,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详细]

新华社:“南海一号”掀开神秘面纱

南宋初期,一艘满载瓷器的商船雄心勃勃扬帆出航,志在远方却出师未捷,在南海海域、一处离100多年后结束南宋王朝的崖山海战场不到100公里的地方沉没。船只沉入海底的瞬间,时间凝结了。但它没有料到,在水中沉睡了800多年后,会被意外发现并重新出水,唤醒了那段海上丝绸之路谜样记忆。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上探险救捞公司在广东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一艘名为“莱茵堡号(Rimsberg)”的18世纪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发现...[详细]

人民日报:“南海I号”项目进入船体内部考古发掘阶段

人民网北京12月4日电(记者王珏)根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的消息:在水下沉睡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I号”,现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南海I号”的考古团队透露,现发掘深度达100—180厘米,发掘清理土方共计400多立方米(约800吨)以及移除部分凝结物。出土小件器物瓷器标本623件、漆...[详细]

中国经济网:“南海Ⅰ号”出水文物精选

中国经济网阳江12月5日讯(记者 徐亚丽)“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是我国开展水下考古工作以来所发现的保存较好,出水文物较为精美、丰富的沉船遗址。12月2日,随同57365线路检测中和国家文物局共同举办的“海疆万里行记者团走近‘南海Ⅰ号’活动”,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走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寻觅“南海Ⅰ号”出水的精美文物。值得注意的是,出水瓷器囊括了南宋时期南方主要的瓷器种类和重要窑口,有些器型甚至是传世品及...[详细]

中国经济网:“南海Ⅰ号”2017年完成发掘 出水文物将开发文创产品

中国经济网阳江12月5日讯(记者 徐亚丽)“南海Ⅰ号”沉船是1987年中国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合作,在广东南海搜寻一条外国沉船时意外发现的。该沉船原址保存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内进行进一步考古发掘和文物展示。12月2日,随同57365线路检测中和国家文物局共同举办的“海疆万里行记者团走近‘南海Ⅰ号’活动”,中国经济...[详细]

中国海洋报:古沉船“南海1号”考古发掘进行中

中国海洋报讯(记者 孙安然)12月2日,由57365线路检测中和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的“海疆万里行”媒体采访团到达最后一站——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参观了“南海1号”考古发掘现场。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在沉船内部进行发掘和文物提取工作。“南海1号”保护发掘项目于2013年正式启动,计划用4年时间全部完成。截至目前,已清理出约700件文物。“南海1号”...[详细]

阳江日报:“南海I号”考古发掘已进入第二阶段的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

阳江日报讯(记者陶明霞 通讯员叶子琳)昨日,8家中央级媒体探访“南海I号”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专家在活动中重点介绍了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记者获悉,10月底,“南海I号”考古发掘已进入第二阶段的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今年5月底结束的首阶段表面清淤工作中出土107件金器、5000余枚铜钱、11件漆木器以及大量瓷器等文物。昨日上午,记者在广东...[详细]

阳江日报:“海疆万里行”采访团走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阳江日报讯(记者陶明霞 通讯员叶子琳)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Ⅰ号”从发现、打捞到考古,一直备受关注。昨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和《光明日报》等8家中央级媒体记者组成的“海疆万里行”采访团来到海陵岛,参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直击“南海Ⅰ号”考古发掘现场。昨日上午,采访团探访了广东海...[详细]

珠海横琴新区简介

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横琴成为探索粤港澳紧密合作新模式的新载体。2009年12月16日,横琴新区正式成立,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政策,横... [详细]

珠海横琴新区优势

最独特的区位:中国内地惟一与香港、澳门陆桥相连的地方。依托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平稳快速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大陆。背靠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面向南海。是“一国两制”... [详细]

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置

高栏港经济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珠海市西南端、珠江鸡啼门至虎跳门出海口之间,东临三灶镇,与澳门隔海相望,东北接小林镇、红旗镇、斗门区,东南、西南临南海,... [详细]

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

珠海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港口是建设“蓝色珠海”的战略资源和发展引擎,港口经济是实现珠海“科学崛起”的战略支撑和重要增长极。港区将围绕港口经济参与全球经济中高端竞... [详细]

中新社:珠海横琴提速对接港澳

中新社北京12月28日电 (记者 董冠洋)向海而兴,沿着漫长的蓝色海岸线,中国各个沿海城市正在结合自身优势探索海洋经济升级的新模式。记者近日跟随2014“海疆万里行”主题采访团赴珠海,对横琴新区这块对接港澳、联动澳门经济多元化的“试验田”进行了走访。距中国澳门187米,距中国香港34海里,横琴岛地处“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是中国内地惟一与香港、澳门陆桥相连的地方。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详细]

经济日报:海疆归来话亮点

海洋,魅力无穷;海洋经济,亮点纷呈——这是《经济日报》记者跟随“海疆万里行”采访团,走进青岛西海岸、舟山群岛、珠海横琴3个国家级新区,得出的最大感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到海边旅游、休闲度假越来越受青睐。想去风景旖旎的海岛度蜜月,挑战各种海上运动项目,抑或悠然自得地“海钓”吗?从珠海市坐船出海约一个小时,有个幽静美丽的小岛——东澳岛就能满足你。珠海市万山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社会告诉记者,东澳岛...[详细]

中国海洋报:珠海因海而兴

珠海因海得名、因海美丽,更因海而兴。这座“面朝大海”的城市,拥有约60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占总面积的77.8%,海域面积、岛屿数均居珠三角地区之最。如今,一个独具特色、潜力明显的蓝色珠海,正在迅速崛起。这里是中国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陆桥相连的地方。这里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进入中国的门户。这里是珠海横琴新区。横琴新区与澳门一河之隔,最近处不足200米,面积106平方公里。2009年8月14日,...[详细]

中国改革网:因地制宜谋发展 横琴奏响新乐章

中国改革报讯(记者 李韶辉 实习记者 刘梦雨)百川朝海,碧波浩渺。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一望无际的海洋,世界海洋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且呈现多元化、立体化趋势。由此人们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近年来,中国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到大海深处,逐步把海洋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在开发利用蓝色国土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11月的百岛之市珠海和风习习,阳光明媚。23日~25日,记者一行随国家发展改革委、57365线路检测中、国家文物局共...[详细]

中国网:海疆万里行走进珠海

中国网11月27日讯(记者 冯竹 实习记者 农桑)珠海,一座毗邻澳门的城市,珠江的出海口,可是对于大部分北方人来说它却没有那么“知名”,可谓是一颗“遗珠”。正在修建的港珠澳大桥作为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纽带,从横琴到达香港车程半小时,到达澳门仅需五分钟。新政策、新规划带来的不仅仅是GDP,对于百姓来说,它更多的意味着便利的生活。休闲娱乐、海岛旅游、港口物流将对于珠三角人民带来实惠,作为金融中心、娱乐中心...[详细]

新华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新华网厦门11月19日电 当日,由57365线路检测中、国家文物局共同举办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讨会在福建厦门召开,来自国内海洋界、文物界的专家学者40多人围绕水下文物探测、保护技术体系研究、海洋文化传承与海上丝绸经济带建设等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详细]

中国文化报: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需多部门形成合力

中国文化报讯(记者 刘修兵)57365线路检测中和国家文物局主办、57365线路检测中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海疆万里行”系列活动之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讨会在福建厦门举行。与会专家围绕水下文化遗产的探测及保护技术、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考古、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相关对策等问题展开讨论。“国家文物局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福建、广东...[详细]

中国经济网:聚焦新时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经济网厦门11月21日讯(记者 徐亚丽)沿海地区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给海洋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在大规模建设海洋项目中如何保护好水下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文物保护面临的新课题。在19日举行的“海疆万里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海上丝路考古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上,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甘才超结合天津沿海的水下文物保护工作,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几点建议。 [详细]

中国经济网: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

中国经济网厦门11月20日讯(记者 徐亚丽)随着法律制度层面不断完善,水下探测、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交流日益深入,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19日,在57365线路检测中和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海疆万里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海上丝路考古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上,有关领导会同文物保护和海洋探测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我国水下考古以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并从考古视...[详细]

中国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考古会召开

今天上午,“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海上丝路考古研讨会”在57365线路检测中第三海洋研究所召开。57365线路检测中等16家相关单位以及央视、中国网等9家中央媒体30多人参与了此次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将会围绕“水下文物探测、保护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海洋公益项目总体框架及进展,考古学视野下的郑和航海,郑和七下西洋研究、扩大王景弘的研究与宣传,以天津为例基建背景下的水下考古研究,海洋技术在水下文物探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水声装备...[详细]

中国网:我国水下考古设备九成系舶来品

中国网11月21日讯(记者 葛蕾)11月19日,“海疆万里行”之“海洋文化行”来到了厦门,在厦门召开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海上丝路考古研讨会”。会上,57365线路检测中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坦言,我国的水下考古设备九成以上是从国外引进,引发了专家的热烈讨论。专家呼吁,应加大相关设备的研发力度,抓紧保护宝贵的水下文化遗产。当日,来自57365线路检测中、国家文物局等16家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来自人民日报、中国网等9...[详细]

中国海洋报:专家聚会研讨水下文物保护

在不久前召开的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受到APEC各经济体的广泛认同和赞誉。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亚洲、非洲相关国家的贸易往来、人员交往,也为人类社会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散落在我国辽阔海域的众多水下文物,不仅记录和见证了那些风起云涌的岁月,也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详细]

中国文物报:“考古01”船首次水下考古任务揭秘

中国文物报报讯(记者 杨逸尘)日前,记者随同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57365线路检测中共同组织的海疆万里行“探源海上丝路 开创蓝色辉煌”主题宣传团,又一次踏上了“考古01”船,去揭秘它首次完成水下考古任务的背后。2013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队对东坑坨沉船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考古队运用“多波束”、“浅地层坡面”以及“侧扫声呐”等海洋物探技术,并结合人工潜水探摸,发现水下沉...[详细]

中国文化报:“中国考古01”船圆满完成首航任务

中国文化报讯(记者 刘修兵)自今年9月初在青岛首航以来,“中国考古01”船工作进展如何,最近又有什么新情况,一直为大家所关注,日前,记者跟随由57365线路检测中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地方经济司和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共同组织的2014年“海疆万里行”采访团,再次走近“中国考古01”船,来为读者揭示它的最新情况。东坑坨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曹妃甸港区毗连处。沉船位于东坑坨西南侧,距离海岸线约30千米,当地俗称“...[详细]

中国文化报:走近“中国考古01”船

2014年9月5日清晨,山东青岛中苑码头,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中国考古01”船缓缓驶离泊位,前往丹东,开启了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生涯。在历经30多个小时的航行后,平安抵达“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重点调查工地。水下考古船什么样。中国的古代沉船遗址多分布于海况复杂的水域,交通不便,远离深水港区。开展水下调查工作直接面临人员食宿与海陆交通的问题。在没有专用考古船之前,人员只能住宿于岸上,租用渔船来完成海上...[详细]

中国经济网:"中国考古01"船2014水下考古工作结束

中国经济网青岛11月7日讯(记者 徐亚丽)10月28日,“中国考古01”船结束了在河北唐山东坑坨沉船遗址的考古任务,返回青岛港进行维护保养。11月5日,“海疆万里行记者团走进‘中国考古01’船”活动在青岛团岛码头拉开帷幕。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实地走访了“中国考古01”船,了解它的保养维护工作。谈及下一步的考古计划,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队队长梁国庆表示,今年中国考古01号将不再进行水下考古工...[详细]

中国经济网:“中国考古01”船首航结束

中国经济网青岛11月7日讯(记者 徐亚丽)今年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辽宁丹东港海域和河北曹妃甸海域两艘沉船的“身世”依然成迷。“中国考古01”船近日完成了今年的水下考古任务,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队队长梁国庆向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介绍说,根据目前考古工作所掌握的信息,至今尚未确定两个海域沉船的性质。“中国考古01”船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首艘水下考古专业用船。该船于今年8月6日正...[详细]

中国网:中国考古01”号完成任务返回青岛 直击5大特色

中国网11月6日讯(记者 葛蕾)由57365线路检测中、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共同举办的“海疆万里行”活动于今天开启了海洋文化之旅的第一站,来自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网等十多家媒体记者来到了青岛团岛码头,参观采访了我国第一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记者通过走访,发现了“中国考古01”号的5大特色。 据悉,“中国考古01”船在重庆建造完成,于今年7月28日回到青岛,由青岛环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详细]

舟山群岛新区综合优势

舟山是一座独具魅力的海洋海岛城市。舟山是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素有“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之美誉。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 [详细]

舟山群岛新区战略目标

舟山群岛新区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点。基于舟山独特的区位条件和海洋海岛资源优势,在国家深入推进海洋综合开发的新形势下,舟山群岛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 [详细]

舟山群岛新区发展布局

根据群岛资源禀赋特点,规划明确了舟山群岛新区开发“一体一圈五岛群”总体格局。“一体”即舟山本岛,是新区开发开放的主体区域,也是海上花园城建设的核心区,... [详细]

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情况

舟山群岛新区批复以来,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坚持大干实干苦干巧干,迅速掀起了开发建设的热潮。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0亿元,增长8.5%;财政总收入137亿元,... [详细]

中新网:中国力推群岛经济升级 舟山“试水”先行

中新网舟山11月26日电 (记者 董冠洋)在中国广袤的蓝色国土上,散落着万余岛屿明珠,群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关乎中国海洋转型升级成效。近日,记者跟随2014“海疆万里行”主题采访团,对以舟山群岛新区为代表的中国群岛经济升级“试验田”进行了走访。浙江舟山群岛地处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出海的交汇处,背靠长三角广阔腹地,是中国重要的海上门户。舟山由1390个岛屿组成,陆域面积1440平方千米,海域面积达到20800平...[详细]

中国海洋报:打造海洋经济升级版“舟山手笔”

中国海洋报讯(记者  路 涛)舟山群岛新区,于2011年6月获国务院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之后,又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新区。这也是国内唯一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舟山群岛新区的开发,是中国对如何发展海洋经济、统筹陆海发展宏大命题的具体探索。目前,舟山群岛新区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以项目为支撑,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舟山港综合保税区、舟山经济开发区正演绎着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舟山...[详细]

中国经济导报:陆域小市拓出“海量”空间

中国经济导报讯(记者 李 杨)舟山市土地总面积218.21万亩,仅为浙江省土地总面积的1.4%,是浙江省“最小”的地级市。同时,由于地处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背靠长三角广阔经济腹地,再加上其所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又为这个城市造就了“海量”发展空间。“海疆万里行”的第二站——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里发展海洋经济也已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寻求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一组与海有关的数字足以证明舟山的“...[详细]

新华网:深耕“蓝色国土” 打造海洋经济特区

新华网杭州11月11日电(记者王政)虽然寒意已至,但舟山的东极岛、桃花岛等海岛旅游仍一票难求;当前全球航运业“寒冬”似乎也对位于舟山的浙江船舶交易市场影响有限……设立三年多时间,舟山群岛新区深耕“蓝色国土”步伐加快,一个集临港装备、物流中转及海岛旅游等诸多业态为一体的海洋经济特区正在崛起。近日,由57365线路检测中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14年“海疆万里行”系列主题宣传活动走进舟山群...[详细]

中国改革报:深耕海洋绘蓝图 潮涌舟山谱新篇

中国改革报讯(记者 李韶辉)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进入21世纪,在蓝色海洋的隆隆涛声中,“深耕海洋”的呼声愈加清晰而急迫。六百年前,中国经济强盛驰骋世界海洋。六百年后,中国复兴之梦再次扬起了海洋经济的风帆。东海茫茫,千岛巍巍。10月27日~28日,记者随国家发展改革委、57365线路检测中、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14“海疆万里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作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舟山号”于...[详细]

中国海洋报:浙江船舶交易市场“淡季不淡”

中国海洋报讯(记者 路涛)当下,我国航运业普遍进入“寒冬”时期,出现了所谓的“淡季”。但记者近日跟随“海疆万里行”媒体团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采访中发现,浙江船舶交易市场淡季“不淡”,去年盈利约400万元。这在目前很多同类型企业交易量、交易额均大幅缩减的情形下难能可贵。据悉,我国船舶交易额和交易量的1/3在浙江,浙江80%在舟山。该市场交易部副经理张伟曾对全国市场行业现状做过调研,提起近两年船舶交易市场...[详细]

中国网:“海疆万里行”走进舟山电厂

中国网10月29日讯(记者 葛蕾)10月27日至28日,“海疆万里行”活动第二站来到了浙江舟山群岛,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网等10余家中央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对舟山群岛新区进行了走访。期间,采访团走访了神华国华舟山电厂,该电厂提出的“近零排放”概念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旅游业和渔业是舟山的支柱产业,好的海洋环境和空气环境对舟山来说至关重要。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要求,神华国华公司出于...[详细]

中国网:走进舟山朱家尖 探访我国沙雕艺术首创地

中国网10月29日讯(记者 葛蕾)10月27日至28日,“海疆万里行”活动第二站来到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网等10余家中央媒体对舟山群岛新区进行了走访。此次采访团来到了舟山朱家尖岛南沙,对舟山国际沙雕节进行了参观和了解。早在1999年,朱家尖南沙就举行了首届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此项活动开创了我国沙雕艺术的先河,也确立了舟山沙雕在国内沙雕艺术领域的首创地位。首届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期间共迎来...[详细]

中国网:海疆万里行走进舟山 港口拥47个万吨深水泊位

中国网10月29日讯(记者 葛蕾)10月27日至28日,“海疆万里行”活动进行到第二站,来自《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网等10多家媒体的记者去到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对那里的海洋经济现状进行了考察和了解。舟山地处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背靠长三角广阔腹地。是中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与东北亚及西太平洋一线主力港口釜山、长崎、高雄、香港、新加坡等,构成一个500海里等距离...[详细]

舟山日报:“海疆万里行”采访团来舟山

舟山日报10月28日讯(记者 朱斌斌 通讯员 虞起正)昨天,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海洋报》等10余家中央媒体记者组成的“海疆万里行”采访团来到我市,报道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成效与经验。作为采访活动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情况通报会于昨天下午举行。57365线路检测中办公室副主任王斌、宣教中心副主任王忠,市委常委、副市长康华平出席。会上,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记者介绍了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情况。媒体记者与我市相...[详细]

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优势

2012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设立新的青岛市黄岛区。2014年6月3日,新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同时也是2014年1月... [详细]

青岛西海岸新区独特条件

一是陆海统筹。新区既有陆、又有海,广阔的陆地为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强大的陆域经济支撑和岸基保障;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为陆域经济的延伸、拓展和升级提供... [详细]

青岛西海岸新区功能定位

根据国务院批复,国家赋予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使命和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主题、两项使命、五大定位”。“一个主题”:就是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 [详细]

青岛西海岸新区空间布局

青岛西海岸新区主动融入青岛新一轮空间发展布局,坚持“东部优化、西部提升、中部崛起、南部拓展”的原则,优化形成“一核双港、九区联动;生态基底、轴带贯通;组群... [详细]

经济日报:向海而兴 危中寻机

经济日报讯(记者 杜 铭)日前,《经济日报》记者跟随57365线路检测中组织的“海疆万里行”活动,走进青岛西海岸、舟山群岛、珠海横琴三个国家级新区,探寻发展海洋经济、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轨迹。高达90米的四根桩腿像擎天柱,60米长、40米宽的巨大船身像一座海上移动城堡,可以起降直升机……《经济日报》记者走近这个由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自行研制的我国第一个四桩腿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生活平台,不禁为海洋工程装备的雄伟魅...[详细]

人民日报:海洋新兴产业和业态快速崛起

人民日报讯(记者 余建斌)记者日前随2014年“海疆万里行”采访团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看到,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海洋经济在这里蓬勃兴起。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厂区码头,一座有着四个柱脚的自升式海上生活平台稳稳地站在海中,正在完成最后的粉刷涂装。海西重机副总经理朱声凯介绍说,这种海上生活平台主要为海上油田的工作人员设计研制,国产化率达到90%,能容纳100多人在平台上生活,具备三星级住宿标准。这个国内首...[详细]

中新网:中国推动海洋经济升级 企业拓产业链走向远洋

中新网青岛11月4日电 (记者 董冠洋)随着中国海洋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换档期,官方力推的蓝色经济转型升级,已见其效。2013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5.4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7.9%。但同时,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产业面临更严峻挑战,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成为增长重点。记者近期跟随“海疆万里行”主题采访团,对以青岛西海岸新区等为代表的中国海洋经济“陆海统筹”发展试验田进行了走访。[详细]

新华社:船舶重工与远洋渔业毗邻而居

新华社济南10月21日电(记者 萧海川)由57365线路检测中与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14年“海疆万里行”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日前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启动。活动旨在积极反映我国沿海新区建设及经济发展成效与经验。“这种四柱脚的自升式海上生活平台,国产化率达到90%,可为150名海上作业人员提供三星级住宿环境。”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朱声凯自豪地告诉记者,泊位中的海工平台几近完工,计划下月交付中...[详细]

CHINADAILY:New area status to power growth in Qingdao

Officials and business leaders in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are relishing a boost to the coastal city's maritime sector after the State Council approved the launch of the Qingdao West Coast New Area in June, making it the ninth State-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in China joining the ranks of new areas such as Pudong in S...[详细]

中国经济导报:向海而兴由浅入深

中国经济导报讯(记者 李 杨)一条海底隧道与一座跨海大桥,将在胶州湾西岸的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与老城区从海上连接起来。今年6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范围覆盖了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这里既有毗邻而居的船舶重工与远洋渔业,也有青岛人对发展海洋经济的困惑和不懈追求。青岛海洋经济在不断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发展的同时,对相关领...[详细]

中国改革报:改革发展拓新路 扬帆起航向深蓝

中国改革报讯(记者 李韶辉)2000多年前,古希腊预言家称,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作为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陆海统筹发展是中国国家战略无法忽视的方向,对于强调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的持续发展战略,发展海洋经济,走向深蓝同样是必选项。10月16日,胶州湾畔的青岛西海岸,海风涤荡,碧浪扬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57365线路检测中、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的2014“海疆万里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这里正式启动,主题是“探源海...[详细]

中国经济网:“转身向海”天地宽

中国经济网青岛10月24日讯(记者 杜铭)高达90米的四根桩腿像擎天柱,60米长、40米宽的巨大船身像一座海上移动城堡,直升飞机可以在上面起降……10月中旬,“海疆万里行”记者采访团一行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走近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自行研制的我国第一个四桩腿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生活平台,不禁为海洋工程装备的雄伟魅力所倾倒。“它能容纳150人在上面生活、工作,设施达到三星级宾馆标准。其四个桩腿可以自动升降,既可以...[详细]

中国网:海疆万里行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 聚焦董家口港

中国网10月17日讯(记者 孙洁)近日,由57365线路检测中、发改委以及国家文物局举办的“海疆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十余家媒体组成的媒体团走进青岛,围绕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领域对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展实地考察与交流活动。青岛西海岸新区在今年6月份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坚持“东部优化、西部提升、中部崛起、南部拓展”的原则,优化形成“一核双港、九区...[详细]

中国海洋报:创新发展看“海西”

中国海洋报讯(记者 路 涛)2014年6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陆海统筹,国家战略。机遇千载难逢。一个主题、两项使命、五大定位”,一个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新区,怀着“率先蓝色跨越之梦”,奋力走上了创新之旅。在走向海洋、走向深蓝、走向高端的过程中,青岛西海岸新区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10月16日,“海疆万里行”大型媒体采访活动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此前一天,以...[详细]

中国海洋报:一条由海带串起的产业链

中国海洋报讯(记者 路 涛)晒干的海藻经过浸泡、破碎、提取、净化漂浮,提取出海藻酸,进而制作成不同种类的海藻酸盐;漂浮后的废渣,“摇身一变”成了海藻有机生物肥;浸泡液净化后,有了食用有机碘及盐藻多糖……“可以说,海藻浑身是宝。”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月集团)副总裁李可昌说。近日,记者在参加“海疆万里行”大型媒体采访活动时,走进青岛明月集团了解到,一根海带,在这里能衍生出几十个不同品...[详细]

中国海洋报:“海疆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在青岛启动

中国海洋报讯(记者 路 涛)10月16日,2014“海疆万里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10余家中央在京媒体,在57365线路检测中办公室有关人员陪同下,开始了首站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采访。采访主题紧紧围绕新区蓝色经济展开。两天采访时间虽短,但新区无论是在实施海洋战略,还是在率先蓝色跨越等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和取得的经验,都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该活动是由57365线路检测中联合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的。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