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中心:砥砺前行 誓为极地献青春——“雪龙”船船长赵炎平
“雪龙”船船长赵炎平,与所有80后有着相同的特质:自信独立,富有挑战精神,不同的是,他肩负着“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特殊使命,奋斗在万里之遥的冰雪南北极。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老一辈极地工作者拼搏奋斗的优良传统一以贯之,薪火相传,同时更代表了我国极地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的新希望。
2004年,赵炎平从厦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毕业加入中国极地考察队伍后,从未间断地随“雪龙”船出征南极,十三年以来先后参加十一次南极考察和两次北极考察,总航程逾30万海里。他历经三副、二副、大副,一步一个脚印,32岁时成长为“雪龙”船船长。自担任“雪龙”船船长以来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全体船员出色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随着我国极地考察能力建设的大规模开展,特别是中国南极昆仑站和泰山站建站任务期间,南极考察站的建筑材料及科考物资每年都数以千吨计,这无疑对雪龙船的运输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卸货工作也成为每次考察队面临的艰巨任务和首要任务。赵炎平所在的甲板部首当其冲,不论是做三副还是大副,赵炎平都始终冲在第一线,货物绑扎、起吊带缆、吊车指挥、驾艇卸货,他都一一经历,连续作战。南极的气象瞬息万变,好天气不等人,作为卸货工作的主力军,特别是在担任雪龙船大副期间,赵炎平在卸货期间时常经历着连续二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伴随着南极凌烈的寒风,在零下二十几度的雪地里与队友将数以千吨的物资卸运下船,事后他往往被冻得全身麻木,爬舷梯都手脚不听使唤。
2013年12月25日“雪龙”船在执行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任务时从中山站前往维多利亚地勘探途中,接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求救信号,迅速前往遇险船舶所在区域,在成功转移遇险船舶上52名乘客后,由于持续的气旋影响加重“雪龙”船周围浮冰冰情,浮冰厚度大大超出雪龙船破冰能力,致使雪龙船暂时受困,周围冰山移动对船舶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时任第二船长的赵炎平与王建忠船长一起乘直升机前往遇险船舶上方勘察冰清,制定营救方案。在驾驶台操纵时在保证船舶设备安全的前提下争取一切机会突围,沉着应对各种紧迫局面,参与制定了各种突围方案。
南极的航行条件非常复杂,受西风带气旋的影响南极大陆附近海域航行经常会遭遇浓雾、大雪等能见度极差的天气。由于雷达显示为平面图像,在浮冰区航行时驾驶员很难分辨浮冰和冰山,特别是在能见度极差的黑夜,作为船长的赵炎平经常昼夜在驾驶台亲自指挥操纵船舶,确保了船舶航行安全。
在中国第31、32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龙”船在穿越西风带时都遭遇了多个气旋的袭击,无法在有限的时间窗口顺利到达南极。为了减小大风浪对船舶的影响,雪龙船尝试在西风带中的麦夸里岛和赫德岛避风,采用分段性穿越了西风带,这种尝试为今后船舶在该区域航行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大大的提高了“雪龙”船在穿越西风带的安全性。
2014年11月18,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考察“雪龙”船,慰问正在执行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科考队员,这是对我国极地工作者、海洋工作者的极大关怀和巨大鼓舞。作为“雪龙”船船长,赵炎平感到备受鼓舞,十分振奋,并身体力行地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全体船员立足岗位作贡献,不辜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期望与嘱托。在执行该次考察任务期间,“雪龙”船船员和海事局测量人员利用小艇对难言岛附近海域进行了测量,在距离难言岛0.5海里处发现新锚地,实测水深为30至50米,赵炎平指挥“雪龙”船在该区域进行了抛锚。这是中国南极考察的一项重要成果,将为我国南极科考新站建设提供极大便利。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执行一次考察任务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出海在外,无法照顾到家里。2013年妻子怀孕,赵炎平虽然万般不舍,但由于工作的需要他毅然选择了出海执行任务。
在过去的十三年中,赵炎平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担任船长期间,他带领全体船员秉承“一切为科考服务”的宗旨,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要求。他将青春奉献给了极地事业,更用实际行动为年轻的一代树立了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