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域“体检”记——国家海洋督察组第一组首次启用航空调查见闻
■ 中国海洋报记者 王自堃
伴随着螺旋桨巨大的轰鸣声,盘旋于海天之间的一架海监直升机,就像一台移动的“X光机”,为大连某处海域拍下了一张张“胸片”。8月31日,《中国海洋报》记者跟随执行国家海洋督察任务的工作人员,目睹了他们从空中采集目标海域影像资料的全过程。
这是国家海洋督察组第一组进驻辽宁以来首次启用航空调查。
8月31日12时20分,一架海监直升机从大连国际机场缓缓腾空,上升到巡航高度,开始对大连海域进行定点“体检”。
透过飞机舷窗往外看,云朵仿佛就在脚下。直升机保持低空飞行,向目标海域方向前进。
机舱内空间有限,除机组人员外,两名工作人员各占据了后排座位的窗口,一个负责拍照,一个负责摄像,并兼顾机载光电取证系统的操作。一旦发现目标后,要立即与机组沟通,下降高度,盘旋飞行。
机舱内噪音震耳欲聋,工作人员跟记者打起了“手语”,指点着电脑上的航行轨迹。工作人员一边对照航线图,一边用鼠标点击电脑上的督察任务平台。尽管直升机飞行缓慢,但震动仍然强烈,稳住晃动的光标、勾中选项,竟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13时,直升机来到了第一个目标海域。一幅蓝色画卷正在舷窗外徐徐展开,岸边的围填海情况一览无余。机身渐渐倾斜,开始绕目标盘旋,两名工作人员拿起了拍摄器材。记者看到,右舷外的海面上出现了一道堤坝,直升机围绕这个区域转了两圈,就像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在“悬腕把脉”,又像是从空中为海域做着“CT扫描”。
不多时,全神贯注操作摄影摄像设备的工作人员就顺利完成取证,并在记录册上写下初步诊断:“现场有工程车在施工,其他未见异常。”直升机随即飞向下一个目标。
13时10分,海面上浮现出一座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海岛,海浪在海岛四周翻起白色的浪花,像是被风吹动的洁白裙裾。海岛虽美,工作人员却无暇欣赏……拍照、摄像、光电取证。经过一丝不苟的影像采集,工作人员留意到某座岛上“有施工迹象,可以看到塔吊”。从空中看去,塔吊如火柴般细小,稍不留意就会错过。完成描述后,飞机随即离开了这里。
身处百米高空,却没有“高处不胜寒”。为节省航油,机舱内没开空调,愈发燥热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人员忘记了擦去脸上的汗水。
13时20分,海监直升机完成取证任务,返航大连机场。
“回去后我要马上整理照片和视频资料,传回督察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越快传回,越有利于督察组开展工作。同时,新的航空督察任务已下达,明天一早,他们又要飞赴新的航线了。
本次围填海专项督察是57365线路检测中取得国务院授权后开展的首次行动,关键词就是“把脉体检、开方督办”。要想“开对药方”,首先要“找准病灶”。海监直升机机动速度快、监视范围广,能够迅速且便捷地巡查大面积海域,是执行督察取证任务时的一件利器。
海洋督察任务繁重、专业性强,需要“多兵种协同作战”。督察组装备保障包括船舶、飞机、卫星遥感等多种手段,可以进行陆海空立体督察,确保本次围填海专项督察无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