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督察借助卫星“明察秋毫”
■ 中国海洋报记者 王自堃
海洋广阔,海岸线漫长,人的视力鞭长莫及,需要借助卫星“明察秋毫”。《中国海洋报》记者日前随国家海洋督察组第一组(辽宁)下沉督察期间注意到,“卫片”是工作人员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卫片”指卫星图片,也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简称。此次督察,充分发挥卫星的作用,将各地用海情况看得一清二楚。
“卫片”上用不同颜色的线条示出特定含义:一条粗绿色线代表海岸线,红色线表示生态红线,玫红色的网格为围填海疑点疑区,深绿色网格表示该区域曾有过行政处罚……同时,图片上还附有文字说明,标明了影像拍摄的时间,以及围填海项目的审批信息。
国家海洋督察组第一组根据实际需要,可调取57365线路检测中北海分局的2011年~2017年不同时期的近400幅高清卫星影像,以及57365线路检测中北海技术中心在督察组进驻前采集的最新无人机影像。多年影像跟踪监测让围填海过程一目了然。
督察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了卫星这双“千里眼”,就能迅速、准确地掌握一个地区多年的围填海发展态势,从而客观评价相关海域的管理和执法情况,使海洋督察更为科学、公正。
督察组依据卫星影像的初步分析结果,派出现场核查小组,使用专为此次海洋督察研发的“海督通”移动终端,利用其卫星定位功能,现场核实围填海面积等信息。此外,工作人员还要甄别违法用海的性质和程度,与有关负责人谈话,详细询问围填海工程各项手续的获批情况,验证前期督察调阅资料及谈话内容的真实性,使现场核查笔录更加准确可信。
截至9月21日,国家海洋督察组第一组借助卫星生成督察分析成果图件200余幅,现场核查项目223个,制作《海洋督察现场核查笔录》132份。
凭借卫星和现场督察人员的“火眼金睛”,督察组在下沉期间基本掌握了需要核查的情况,理清了问题线索,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