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手段助力外业核查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12-14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中国海洋报记者 吴 琼 秦 昕 通讯员 罗 茜 刘吉栋

 

    现场踏勘疑点疑区,坐实线索证据——外业核查是国家海洋督察下沉督察阶段的重要环节。面对广东海岸线长、用海项目多,核查取证存在许多现实困难等问题,国家海洋督察组第五组(广东)充分调动57365线路检测中南海分局及其下属单位的技术力量,运用科技手段,助力外业核查。

 

    11月30日~12月5日,督察组下沉汕头期间,通过在飞机上航拍发现疑点疑区,开展了立体核查。

 

    根据航拍线索,督察组赶赴现场实地核查。“航空拍摄大大提高了督察效率。”督察人员认为,如果不是通过航拍,很难快速全面地了解一个地区海域、海岛的全貌。

 

    外业核查阶段,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就是测绘技术人员手中的实时动态测量仪。“我们管它叫‘蘑菇头’,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个高精度的卫星定位系统 。” 督察人员介绍。

 

    实际操作中,测绘技术人员扛着动态测量仪,沿着填海成陆的边界走一圈,不时将测量杆放置在待测点位上,保持测杆垂直,稳定一段时间,待测量数据达到精度要求后,将数据存储在电子手簿中。

 

    “它可以测量项目的实际坐标点,连点成线,与海域确权报告对比,就可以准确地判断该用海项目是否存在未批先填和超填的现象。” 督察组人员告诉记者。

 

    现场的测绘结果为“摸清、摸透、摸实”海洋资源环境问题,特别是围填海状况提供了重要数据。“譬如刚刚核查的用海项目,根据掌握的问题线索、遥感影像资料,发现在它的西南侧疑似存在未批先填的问题,这在地方政府提供的报告中没有体现,所以有必要到现场测量核实。”督察人员说。

 

    现场测绘的结果,加上前期摸排、走访询问,为海洋督察提供了有力证据,以督促地方政府查摆问题。

 

    督察人员站在汕头某马路边上,面前是一片正在施工的工地,身后是一个花园式住宅小区,他拿着一叠卫星遥感影像图片比对着。

 

    督察人员指着照片上一块黄色线框区域说:“2008年这里还是一片滩涂和海域,整片区域都在海岸线——这条蓝色的线向海一侧。看2009年的图,这里开始逐渐变成陆地。再看2016年的卫星遥感图,这里已经全部变为陆地,还盖起了房屋。”

 

    当即,督察人员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询问了填海、建设和取得海域使用权证书和国有土地使用证的过程,摸清了“沧海变桑田”的全过程。

 

    “通过卫星遥感获取实时地理信息数据,把需要核查的区域地理坐标输入到系统中,就可以精确比对它在某一个时段内的状态变化。再对照系统中的修测岸线,何时发生侵占海域的行为就一目了然了。”督察人员运用遥感技术大大提高了督察效率。